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许多患者在诊治过程中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疑问。这里我为各位糖友总结了一些日常工作中被发问频率比较高的且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问题跟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可以为更多的糖友解除疑惑。
误区一:很多患者认为只有摄入糖份高的人才会得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于吃糖过多引起的。
胰岛素是调节能量代谢的一种重要激素。正常情况下,人的血糖是由胰岛素来进行调节的,若体内的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影响了人体血糖的代谢,就会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与遗传、自身免疫性疾病、肥胖等因素有关,与进食糖量的多少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误区二 :空腹血糖正常就可以排除糖尿病。
尽管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逐年上升,但知晓率和治疗率都很低,这与漏诊率高有很大关系。那么,为何有的患者成为“漏网之鱼”呢?这是因为不少人空腹血糖虽然正常,但餐后2小时血糖却持续居高不下,这也是糖尿病的一种表现。仅凭空腹血糖正常就排除糖尿病,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误区三:控制主食的摄入就可以降糖,就有利于身体健康。
人体的正常运转主要依靠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肪三大营养物质提供能量支持,其中葡萄糖供能占60%左右。我们摄入的主食中主要为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经胃肠道消化吸收后主要转化为葡萄糖,若过于严格控制主食的摄入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由于主食摄入不足,总能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过量分解,从而导致身体消度、营养不良基至产生饥钱性酸症。另一种是认为只需控制主食量,而对油脂、零食、肉蛋类食物不加控制,使每日总热量远远超过控制范围,而目脂肪摄入过多,易弓起其他代谢性指标的异常。所以合理膳食,营养均衡是最重要的。
误区四:用胰岛素治疗后饮食就不需要再控制
胰岛素治疗是一种相对见效快的降糖方式,正是因为其立竿见影的降糖效果,使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放松了对血糖的警惕之心。认为有了胰岛素就天下太平,不需再控制饮食了。其实,胰岛素治疗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追求血糖控制平稳,胰岛素的使用量也必须在饮食固定的基础上才可以调整,如果饮食不控制,血糖会更加不稳定。因此,胰岛素洽疗须配合饮食治疗。
误区五:治疗糖尿病只要血糖达标就可以了
糖尿病控制血糖的最终目的是控制糖尿病的相关并发症的出现。而糖尿病的一系列并发症却不仅仅是与血糖此项指标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有50%的患者合并高血压,67%的患者伴有血脂异常,75%的患者存在超重或肥胖。上述指标的异常也可以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所以糖尿病的治疗不但血糖要达标,而且血脂、 血 压、体重也要达标,只有综合治理、全面达标,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才能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一步发生和发展。
误区六:使用胰岛素会成瘾
胰岛素是人体能量代谢的必需激素,是食物被组织细胞利用必不可少的媒介。是否需要胰岛素治疗,取决于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水平能否满足机体需要,是需要不是成瘾。是否需要启动胰岛素治疗是需要在完善胰岛功能检测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病情,于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启动治疗的。一部分患者经过胰岛素治疗也是可以在医生的评估帮助下停用胰岛素的,并不存在成瘾现象。
误区七:别人用的降糖效果好的降糖药物,我用也一定合适。
很多糖尿病患者有从众心理,人云亦云,认为好的降糖药物是人人均可适用的。其实伴随医学的快速发展,目前降糖药物的种类有很多,药理作用各不相同,糖尿病是一种需要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的疾病,需专业医生根据胰岛功能及综合指标选用合适的降糖药物,绝对不可以千篇一律。
误区八:血糖降至正常后可以停用降糖药物。
糖尿病一经确诊,一部分患者在身体、心理、社会交际及经济方面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隐性压力,希望可以停药,达到糖尿病治愈,但是目前尚没有充足的科学证据支持糖尿病可以治愈这个说法。不过,有糖尿病缓解这个概念。据研究,一部分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严格的饮食、运动治疗及药物治疗,体重下降后可以停用降糖药物,即为糖尿病缓解。所以糖尿病患者不可以随意自行停药,需要在医生的帮助下进行停药。
杨盈副主任医师:每周四、周五门诊
咨询电话:18553135665(微信同号)
注: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