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 News Information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聚焦健康大讲堂——智慧管理糖尿病
  • 2018-04-10
  • 0

4月10号下午,我院糖尿病专家王东主任应邀做客健康大讲堂,开讲“智慧管理糖尿病”。

  随着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糖人群越发越趋于年轻化,糖尿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并发症情况、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等都存在较大差异,治疗和日常保养也不可千遍一律,跟随大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就显得非常重要。

  糖尿病治疗专家王东主任认为,糖尿病的整体管理与《孙子兵法》有许多共通之处,例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借助这些耳熟能详的概念,相信糖尿病患者可以更为科学地管理糖尿病,包括如何运动、如何健康合理饮食、日常生活中如何对病情进行检测等多个方面,从而在治疗时不走弯路,更好地控制病情。

  我院副主任医师王东多年来一直从事内分泌代谢病临床诊疗工作十年余,主要致力于糖尿病、骨代谢病研究,对糖尿病管理有着丰富而独到的见解。

图2.jpg

  (以下文字内容截至齐鲁晚报2015年4月14日B03版)

  4月10日下午本报健康大讲堂如期开讲。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糖尿病医院专家王东主任从诊断、治疗、日常生活管理、心态调节等多个方面,讲解了如何管理糖尿病,与这个“老朋友”和平共处。现场气氛热烈,讲座结束后,所有到场读者获得了免费测量血糖服务,并与专家面对面交流。

  Q:我一向身体很好,为啥糖尿病找上我?
  治糖尿病,
心态不好雪上加霜

  王东:糖尿病是一种公认的身心疾病,不仅身体饱受困扰,还可引起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又会加重糖尿病。“我身体一向很好,怎么可能得糖尿病呢?”多数患者确诊时都有这种心态。  
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气和埋怨只会使病情更严重。科学治疗可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学会和糖尿病一起生活其实没那么难,就像每天刷牙洗脸一样,习惯就好了。
糖尿病虽不能治愈,但可以控制,只要血糖长期平稳达标,同样可以开心生活。
  Q:都说糖尿病人应多运动,如何运动最科学?
  饭后散步最有效,
  可坚持每天“一万步”
  王东:餐后两小时是运动的黄金时刻,在这一时间段运动,会起到抑制血糖升高的效果。
  30分钟左右的运动如能合理安排,就十分有效。运动前,可以进行15分钟的准备活动,如伸腰、踢腿、慢走等,活动全身肌肉和关节;一般来说,刚开始不宜运动时间过长,5-10分钟就可以,在坚持一个月后可逐渐延长到20-30分钟;运动后应进行5-10分钟的整理运动,否则突然停止容易发生昏厥、心律不齐等。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环系统适应能力差,更应警惕,若出现不适马上停止。
  实验证明,饭后散步对控制血糖是最安全、最能持久的运动疗法。若以每小时走3000米的速度步行,机体代谢率可提高48%,每天“一万步”的快走方法就比较有效。

  Q:超市里卖的无糖食品到底能不能吃?
  不吃主食血糖不会升
  是个误区
  王东:谈到吃上,“如果不吃主食,血糖就不会升高”,这是很多人的误解,其实,主食的主要成分——碳水化合物,只是比蛋白质和脂肪更容易引起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选择各种碳水化合物食物,只是量不要太多。
  每日三餐的常见分配方案是早餐1/5,午餐2/5,晚餐2/5,或者三餐均分。如果选择少食多餐,可以在两餐之间和睡前加餐,加餐热量要从下一餐扣除。如果感觉总是忍不住想多吃,可以餐前饮用一杯白水、先吃蔬菜,再吃主食和鱼肉类,以及用餐过程持续20分钟并细嚼慢咽、转移注意力等办法控制食量。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原则是多干少稀,少吃粥、面条等流质食物,否则容易加快血糖升高。同时,无糖食品虽然是用甜味剂取代蔗糖、果糖,例如无糖月饼,但仍含有较多碳水化合物,浅尝即止,不宜多吃。
  Q:我口服了降糖药,是不是就不用打胰岛素了?
  口服降糖药
  不可代替胰岛素
 王东:口服降糖药是通过增加体内胰岛素分泌,或者增强胰岛素作用来降低血糖,但不能代替胰岛素。当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及时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帮助血糖达标,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胰岛素是最有效的降糖药物之一,但不是药物治疗的最后选择。
  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无法分泌胰岛素,必须终生依靠胰岛素进行治疗,因此也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已经服用了多种口服药物,并且剂量较大,血糖水平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也应该考虑开始进行胰岛素治疗;如果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比较消瘦,并且无法明确判断究竟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也应该使用胰岛素治疗。
  碰到以下情况应尽早采用胰岛素治疗:在患糖尿病以后,包括刚刚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如果体重明显下降,又找不到明确的原因时;刚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且血糖水平较高时;有特殊情况的糖尿病患者,包括手术前后、存在感染、妊娠等。